【观点聚焦】中国设计,该往何处去?丨柳冠中 杭间 沈宝宏

3917
2016.12.13

QQ截图20161213132854.png

刊于《艺术市场》2016年第11期下旬刊

2016年,中国设计界大事不断:1月,“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第六届上海艺术设计展;3月,深圳家居设计周暨31届深圳国际家具展;5月,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合办 “2016中国设计节”;7月,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首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9月,2016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北京国际设计周;10月,2016中国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展……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技术革新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像瞬息万变的万花筒,中国设计也从最初的吸收、采纳、更新,逐渐进入到自主设计的创造阶段,在追随商业繁荣的过程中不断迈向发展的又一高点。面对当下消费的社会,我们不禁会问:设计是什么?何为好的设计?设计能改变什么?……


QQ截图20161213133204.png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QQ截图20161213133534.png

杭间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QQ截图20161213133643.png

沈宝宏  U+家具品牌设计总监


讨论一:20世纪末,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改名为艺术设计专业,而“工艺美术”这个词汇也逐渐退出艺术院校的历史舞台,您认为这一项举措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 柳冠中:

以工业设计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时候,工业设计刚刚在中国起步,此时,教育部将“工艺美术”的学科名称改为“艺术设计”,而相应的《工艺美术概论》《工艺美术史》等名称也纷纷被替换为《艺术设计概论》《艺术设计史》,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举措无疑是非常荒唐的,对刚刚萌芽的工业设计造成了很大影响,也使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之路走得异常崎岖。在中国,“艺术”大多以奢侈、豪华等高大上的词汇来形容,但真正的设计往往与这些词汇无关,在这方面艺术似乎与设计格格不入,所以在我看来,“工艺美术”被冠以“艺术”的称谓无疑也淡化了设计的本质。


◆ 杭间:

我曾经认为“艺术设计”代替“工艺美术”的学科名称调整对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意义很大,但现在看来,这一举措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事实上,“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是人类造物于不同社会形态的两个阶段,工艺美术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譬如当下的非遗就跟工艺美术有很多共通之处,虽然一些具有生活实用性的传统功能已逐渐脱离当下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其精神内核正在转变为纯艺术化的工艺美术,尤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纯艺术性赢得了较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而艺术设计更多是解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它在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上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但学科名称的调整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项损失。2000年以后,教育部又将“工艺美术”调整为设计学科的二级研究方向,由此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界也在纠正当年对“工艺美术”的简单调整所引起的损失和弊病。我认为,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应该同时存在。


◆ 沈宝宏:

这个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当时我所在的工艺美术类学校已经开设了设计学科,但那时我们对设计的概念还不太理解,以现在的观察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艺术设计其实属于手工艺和美学结合的范畴。对于工艺美术的“退去”以及艺术设计的确立,并不等于我们就此抛弃了工艺美术,作为一项学科的研究领域,我们不应该过多去探讨两者孰优孰劣,更应该看到工艺美术能为艺术设计带来什么。所以在我看来,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不仅意味着从传统手工艺到大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也是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品质化的结果,同时也促使我们的设计师意识到未来中国的设计该往怎样的方向去发展。以此而言,这无疑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QQ截图20161213133725.png

沈宝宏 如意椅+纳宝柜+妙境乌木屏风


讨论二:我国的设计曾在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不够成熟甚至模仿的阶段,以至于一提起“中国制造”时,往往会被扣上一顶不自信的帽子。那么在学习和模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设计经验的背景下,中国设计是否有自己完整的当代性探索?


◆ 柳冠中: 

目前,我们对于设计的当代性探索还不够完整,近几年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我国几乎没有设计方面的批评家,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我们在探索设计的道路上走了太多弯路、摔了太多跟头。虽然现在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甚至手机等,均有企业在生产制作,但大多企业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也缺乏设计的概念。他们舍得花费高昂的价钱来购买设备,却不舍得在设计费上多掏一分钱,这使得中国的设计仍处在借鉴、模仿国外设计模式的阶段。所以,当下的中国还是一个制造型国家,依然很难走到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道路上。


◆ 杭间:

事实上,我国的设计拥有较完整的现代性探索,过去在西方工业文明面前,中国现代设计无疑是后来者,处在模仿阶段也是一种必然。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设计一直在追赶西方国家,但从科学技术方面而言,人类现代科学技术主要的发明者仍在西方,现代设计与西方原创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现代设计的宗旨是要服务于人类,中国的设计大多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制,所以必然会存在“中国化”的过程。近几年,中国设计师纷纷提出了“中国本土设计”的概念,尤其是家居方面的设计更为典型,比如家具设计中的“新中式”,即对空间、居住环境提出符合中国人情怀的要求。另外,其他设计界也纷纷提出“东方设计”“东方设计学”等概念,也是希望能够建立起适合中国人的设计。

当然,设计所依托的科学技术背景处在全球化的体系时是不分国界的,如全球共享的电脑、冰箱等,但各国会探索出更适合本国人使用的设计和方法,中国设计在这方面已然实现了现代性的转型——在追赶西方设计的同时跟他们并驾齐驱,并做出了更适合中国人使用方式的设计。


◆ 沈宝宏: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当代设计发展的同时,也给设计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下,虽然设计这条道路上不乏优秀的设计师在不懈的探索,各个学院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重视、逐年递增的优秀设计展、北上广国际设计周的举办以及对设计品牌的打造等,均推动着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目前中国的当代设计仍没有完整性的探索,中国设计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QQ截图20161213133755.png

QQ截图20161213133849.png

中国设计制造大奖作品之《可以喝的书》


讨论三:面对当下消费的社会,设计大多商业化、物质化甚至机械化,您认为当代设计是否存在唯利是图的倾向?什么是好的设计?


◆ 柳冠中:

商业是唯利是图的,其目的是在不触碰法律的前提下牟取一定的利益,而设计不仅仅具有商业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商业的发展。但过多注重商业目的,宣扬个人趣味、宣扬奢侈、以享受为目的的设计注定会沦为商业的奴隶。成功的设计应该促进文化的发展,而不是过多注重表面的富丽堂皇,正如北京国际设计周每年经典奖的评选如观礼台、青藏铁路、红旗渠、高铁和华为手机等均是民生产品,也代表了国家的进步。尤其是已有四五十年历史的蜂窝煤和手扶拖拉机,曾解决了中国绝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难题。所以,设计最终的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产品的外观问题,更是绿色的、分享型的服务性设计,这是设计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必然境界。设计不仅要解决当前人类的生存问题,还要思考下一代以及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是私人占有。同时,设计本身也是一项关注社会的行为,设计师要具有为他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责任,并要利用优秀卓越的意识和技能对社会和大众生活做出积极的改变,如此才能做出优秀的设计。


◆ 杭间:

设计在当下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推动,其中商业因素是不可忽视且无法避免的。设计品的生产需要成本、需要通过制作和售卖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而不是“乌托邦”似的无偿供给。但商业因素无疑是当代设计发展中的一把“双刃剑”,一个知名品牌的形成需要出色的设计创意以及具有高超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开发商才能完成,才能使消费者满意。换言之,商业性通过品牌价值来推动是设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中介”,所以,设计显然是“唯利是图”的,但降低成本、使人喜新厌旧的设计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地球资源非理性的损耗,这是当前所面临且短时间内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我们抛开商业这个“中介”,对于那些过多资源浪费的设计品,消费者能够理性选择,如果设计师对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有所约束,相信会产生更多有节制的、更符合人类需求的设计品。

所以,我认为好的设计离不开设计的“民主精神”,具有民主精神的设计师才能设身处地、有责任感地为大众来设计,消费者才能自由地实施选择权。另外,我们还要提倡“设计的善意”,注重设计的功能性而不是奢侈性,才能形成一种健康、朴素、有节制、可持续性的链条以及良性循环。


◆ 沈宝宏:

人类作为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在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商业性,可以说设计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则是检测设计价值的衡量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当然,优秀的设计产品应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积极的生活趣味,以及对商业市场的尊重。作为设计师,应该设计出真正满足中国人需要的产品,这不是技术与科技的问题,而需要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哲学系统和美学系统来解决,这也是我在家居设计中一直所追求的“中和之美”,用最原生的材料做最简单的设计。另外,我认为任何以资源浪费为前提的设计都不是好的设计,而任何出于为人服务的目的,出于“善意”的设计都是好的设计。


QQ截图20161213134103.png

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设计社区活动 


讨论四:对于当下中国设计而言,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元素有可能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那么您认为当代设计在传统手工艺、传统元素中如何寻求平衡?


◆  柳冠中:      

时代的变更使生活方式有了系统的变化,我们常常说的传统元素、传统手工艺,其实大多设计师只是过多关注表面的“元素”而没能深入到系统中去,单纯将传统元素或传统手工艺的经验融入当代设计中无疑显得格格不入。但并不是说当代设计的发展不需要传统,而是指传统在当代设计中不应占有较大的比重,当代设计的发展需要我们去创造传统而不是简单地继承。同样,传统的手工艺如窗花、剪纸、砖雕等可以作为少数人的玩赏,但不能充当生活以及当代设计的主体。所以,中国当代设计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有保留、有选择地传承与继承传统,真正优秀的设计是不会对传统的表面形式照搬挪用的。


◆ 杭间:      

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审美性、装饰性和精神趣味性;后者则强调是民主的、实用的和日常的。就当下而言,传统手工艺的形式以及功能性大多已脱离当下的社会生活,但传统手工艺中的精神性对当代设计的发展仍具有启示性意义,如刚才提到的非遗。另外,传统工艺中的玉器和石雕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浓缩物和情感寄托,它的纯艺术性丰富了当下社会人的精神生活。但无论如何,传统手工艺和当代艺术都不应该仅为艺术而艺术,更应该为社会、生活而艺术,所以,在传统手工艺和当代设计之间,我们更应该借鉴和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神性。


◆ 沈宝宏:

事实上,当代设计的发展是以传统手工艺以及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为支撑,两者之间具备一定的时代递进性和发展共性,譬如对美的要求以及服务于大众的初衷是一致的,但两者也存在本质性区别。传统手工艺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和价值模式契合的原生艺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更多强调对手艺和装饰性的表达,如石雕、艺用陶瓷和编织工艺等;而当代设计主张对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创作性改良,传达了生活思维新的可能性,也对设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如表现、感知、想象能力有较高要求。两者虽有区别但并不矛盾,作为设计师,我认为应该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之间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在更好服务大众的同时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以及本土的文化精神,并使之融入当代设计中。


QQ截图20161213135133.png

北京国际设计周展览现场


讨论五:今年的北京设计周主题以设计为先导,汇聚创意,展现未来。面对设计与科技的多元跨界、数字新媒体和设计思维的创新,有人称“中国当代设计的春天即将到来,但前行的路上还有不少险坑”,对此您怎么看?


◆ 柳冠中: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今天,设计是国家和民族的方向和希望,其前景必然是光明的,但当下纷乱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们花费太长的时间来等待中国设计走向成熟,所以,我们要尽量少走弯路并迅速崛起,这不仅需要学术界和媒体界来充分引导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也需要设计师能认真做思考和研究,对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原则。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目前正处在也将长期处在国家的现代转型上,所以,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经济的主体,而设计只能在“世界工厂”的基础上寻求自主创新,成为连接“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纽带,这无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杭间: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众生活水平和修养的提高,产业结构也会随之优化,而中国企业家会越来越了解设计,消费者也会选择更优秀的设计品来消费,如此中国的设计环境必然会越来越好。当然,这种光明前景并非止步不前的等待,更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来做出必要的努力,也需要更多类似于北京国际设计周这样的活动来综合推动,成为嫁接设计师跟产业之间的桥梁,以唤起大众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关注,提升对设计价值的认识。


◆ 沈宝宏:

中国的设计起步虽晚,艺术设计理念在某些方面或许还未能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但是我对中国的设计行业充满了自信,尤其是近几年,基于中国良好经济前景和深厚文化依托,涌现了不少优秀设计师和设计作品并在国际上颇受好评,这均是中国当代设计行业发展前所未有的事情,也为其未来发展创造了良性的趋势。如今,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认为追求设计本土化应该成为这个行业的普遍共识,设计在未来发展中承担引导文化、反映中国智慧和传统美学、传递积极生活态度的同时,还要坚持创新,走设计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使中国设计真正走上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创意产业化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