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木窗阁楼,院子水井,
童年的树梢挂过风筝,
屋檐上,乳燕吱喳叫唤着,
大人们踩着大脚盆洗被单,
打着被子晒太阳,
说着杭州话,喊着你的乳名,
这些小巷,携带着的是
最具老底子的杭州味~
御街二十三坊
“御街·二十三坊”以太庙遗址为核心,覆盖万松岭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阳山麓以东范围,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十五奎巷、城隍牌楼、四牌楼、太庙巷等23条坊巷。
“御街·二十三坊”里的这些小巷,可以说是最具老杭州味的地方。这些坊巷大多得名于南宋时期,坊巷内的很多院落都是清、民国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在这儿,市井文化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井巷
相比热闹的河坊街,
与之一墙之隔的大井巷有着难得的清净,
没有喧嚷的民俗表演,
少了几分世俗,多了几分出尘。
大井巷出名,多半是因为巷内的那口大井——钱塘第一井。住在大井巷的居民也离不开井水,用井水冲凉,洗衣……井水已融入了生活在此处人们的骨髓中。在修复后的老街内,角角落落里还能看到时间真实经过留下的脚印,泥灰剥落的旧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小小巷内,时光在此辗转、流连。沿着巷内小径,还可以直接登上吴山。
小河直街
京杭大运河到达杭州拱宸桥南,
便分出了一条河岔,
形成了一条百米小河。
沿河而建的民居,黑瓦黛顶,
层层叠叠,绵延不断,
这就是“人家尽枕河”的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现存街巷为民国改建,宽四到五米,数百米长。从南宋起,这里就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小河直街作为典型的水乡民居,属运河商埠文化,即一河两街格局,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小河民居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标志着杭州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信息和生活情趣。
桥西历史街区
如果说,追溯杭州历史,
流连西湖的大多是文人墨客,
留下了许多名人轶事,
那么运河边上的桥西历史街区,
则留下了杭州最底层人民的的血与泪,
然而,他们顽强,拼搏,
跟船,做买卖,努力生活,随着时光流转
他们,也成了另一种杭州传奇。
由运河广场向西过拱宸桥,左转沿运河方向往南走便是桥西历史街区。桥西历史街区是清代以来的沿运河古镇民居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带。白墙黑瓦,狭长的弄巷,运河边的桥坝头,是杭州老城区真正反映杭州运河历史风貌的唯一一处。这是一条安静的小巷,由石板铺成的小路两旁是明清街坊风格的街边白墙黛瓦式商铺,方回春堂、天禄堂,看着高大院墙,闻着沁人药香,呼吸好像就会放缓、变慢。
小营巷
人文荟萃,是小营巷的代名词:
小营巷61号,
太平天国陈炳文的军事指挥机构听王府;
小营巷56号,
毛泽东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的陈列馆;
方谷园2号,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祖宅旧居。
“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小营巷,视察了42号、56号和61号墙门,对居民区卫生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也是老年人颐享天年的乐土”。小营养老院在天平天国听王府内。它拥有的40个老年人床位现均已住满。除了老年活动室外, 还根据老人的身体特点配备了健身活动器具,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充分展示了小营巷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闲适生活。
孩儿巷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中的“深巷”,便是孩儿巷—陆游晚年居住之处。孩儿巷,位于杭州城南,靠近浙江省儿童保健医院东起中山中路,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巷内多泥孩儿铺,七夕卖“摩目侯罗”,披以彩服,饰以金珠,斗巧争奇。解放前后,此种“摩目侯罗”市井还有兜卖。如今,这里设有陆游纪念馆和下城文史馆,值得一去。
五柳巷
宋时此处有一小御园,名为“五柳园”,
据《杭州市志》记载,
“五柳巷,南起斗富三桥,北折西接城头巷。
名始于清,其地旧有五柳园,巷以园名”。
五柳巷北靠西湖大道,南至河坊街,东依建国南路,西达城头巷,沿东河南北贯穿,总面积9.48公顷。旧时五柳巷为达官贵人居住之处,后成平民栖息之地,居者多为小手工业者和商贩。五柳巷街区保留有不少晚清、民国初期所建的杭州传统民居。而在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栩栩如生的中华老中医铜像、富有故事性的中医历史墙绘与绿化带中精心栽培的中药材,已成为了五柳巷历史街区的新招牌。
葵巷
过葵巷旧宅
清·袁枚
久将桑梓当龙荒,旧宅重过感倍长。
梦里烟波垂钓处,见时灯火读书堂。
难记弟妹同嬉戏,欲问邻翁半死亡。
三十三年多少事,风间茅屋自斜阳。
袁枚生于杭州大树巷,七岁那年,全家搬迁至葵巷,在此处,他。多年以后,垂垂暮已的袁枚重返杭州,途径葵巷旧宅,写下了这首《过葵巷旧宅》,“三十三年多少事,风间茅屋自斜阳”。
葵巷,宋时尚为城外的一条小巷。清乾隆间,工部郎中汪启淑于巷中之假山弄筑葵园,遂改名为葵巷。如今,葵巷泛指建国中路与解放路东段交叉处附近地域,现在,为小区名。
马坡巷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生于杭州,虽自11岁随父亲去京,久居在外,归杭次数不多,但对家乡眷恋之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从此与谁谈古外,马婆巷外立斜阳”。而他的故居就在马坡巷6号小采园内。1988-1989年,小米园整修后作为龚自珍纪念馆。馆占地约0.7公顷,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耶稣堂弄
就算你不知道耶稣堂弄,
但一定听过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
来吧,耶稣堂弄~
司徒雷登曾是美国驻华大使,1876年6月生于杭州,幼时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也曾和小伙伴玩耍在西子湖畔的坊间里巷。1949年8月,由于时政原因,他黯然离别生活了45年的中国,直至1962年逝世,都没有再踏上中国的土地。时隔多年,司徒雷登的骨灰重返杭州,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内。值得安慰的是,耶稣堂弄的银杏和榉树曾见过他小时嬉戏的身影,藏在住宅楼群中的那幢两层小楼作为他的故居对公众开放。
皮市巷—大塔儿巷
如果你知道戴望舒的《雨巷》,那么你一定得知道皮市巷——戴望舒出生于杭州,从民国初年至1937年,他们一家住在皮市巷旁的大塔儿巷11号。但如今,大塔儿巷只剩下不足20米的长度,也许,在皮市巷的青石板路上,你还能看到当年的那条雨巷。或许,你还能邂逅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蔡官巷
关键词:林徽因与人间四月天
很多人对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还有金岳霖的情事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写过《人间四月天》的才女出生于杭州——1904年,一代才女林徽就出生在杭州的蔡官巷,直到8岁才去了上海。如今蔡官巷仅存了一处老宅,墙上绘着附近的千年古巷清波街的故事,清波街与铁冶路交叉口还竖了一座“闲人”李渔的雕像。